——葛兆光:〈第九講:知識史與思想史〉,《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》,頁229。
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
雜種文化
其次,因為日本沒有歷史和傳統所支持的、整體的、根本的解釋系統,它的許多文化是借來的,拼湊而成,所以不大有主體性。大家都知道,日本人的模仿性很強,他們甚麼都可以拿來用,連異族的語言也一樣。……日本凡是外國新詞,一概拿來就上,只管用片假名注音,如果隔兩年後再去看日本的報紙,會發覺看不大懂了,因爲片假名太多了,日本人拿片假名把英文、法文直接拿過來用。……一位熟識的日本教授也說,他看報紙也經常看不懂。……說得過分一些,日本是沒有“體”只有“用”的文化,是一個不斷整合起來的雜拌兒,這不是一個貶低的說法。像田邊元在《種的理論》裡面就說到這一點;很有名的加藤周一曾寫過《雜種文化》。
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
《述夢賦》
夫君去我而何之乎?時節逝兮如波。昔共處兮堂上,忽獨棄兮山阿。嗚呼!人羨久生,生不可久,死其奈何!死不可復,惟可以哭。病予喉使不得哭兮,況欲施乎其他?憤既不得與聲而俱發兮,獨飲恨而悲歌。歌不成兮斷絕,淚疾下兮滂沱。行求兮不可過,坐思兮不知處。可見惟夢兮,奈寐少而寤多。或十寐而一見兮,又若有而若無,乍若去而若來,忽若親而若疏。杳兮倏兮,猶勝於不見兮,願此夢之須臾。尺蠖憐予兮爲之不動,飛蠅閔予兮爲之無聲。冀駐君兮可久,怳予夢之先驚。夢一斷兮魂立斷,空堂耿耿兮華燈。世之言曰:死者澌也。今之來兮,是也非也?又曰:覺之所得者爲實,夢之所得者爲想。苟一慰乎予心,又何較乎真妄?綠髮兮思君而白,豐肌兮以君而瘠。君之意兮不可忘,何憔悴而云惜。願日之疾兮,願月之遲,夜長於昼兮,無有四時。雖音容之遠兮,於怳惚以求之。
——歐陽修:《歐陽修詩文集校箋》下冊,頁1525-1526。
逝者如斯,日憶夜夢。一去不返,懷之以慟。
——歐陽修:《歐陽修詩文集校箋》下冊,頁1525-1526。
逝者如斯,日憶夜夢。一去不返,懷之以慟。
寅恪幼年趣事
父親不擅長戶外遊戲,被兄妹們笑爲“笨手笨腳”。五伯父隆恪從小天性聰明,活潑好動,加之年齡稍長,自然成爲發號施令的孩子頭頭。一天家裏來了遠房親戚,小兄弟們興奮不已,要想跟他們開個玩笑以示友好。大家悄悄商量,在後花園的一個大坑上,鋪些雜枝亂草做成陷阱,想讓他們走上去摔個跟頭。隆恪派六弟寅恪充當先鋒“誘敵深入”,不料寅恪動作笨拙,誘敵不成,自己反倒落進了陷阱。真可謂“偷雞不成蝕把米”,以後幾十年在家中提起此事,仍引爲笑料。
——陳流求、陳小彭、陳美延:《也同歡樂也同愁: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蒷》,頁21-22。
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
釋己名
銓,稱也。
段注:稱,各本作衡。今正。
——段玉裁:《說文解字注》,頁707下。
古人有姓、氏、名、字。今人所有,姓名而已。愚氏,無從考。父母賜愚“銓”以爲名。愚怪此字之僻,母告曰只是爲了有個金部,望能賺多錢也。此字,今人少——或不用,而古書多用以謂“銓選”。用此字爲名,欲來日能當官乎?俗哉此名。遂自取雅號“無涯”。後查族譜,得知愚輩以“學”爲字。以當時研究顏子之故,又自取“學顏”爲字。愚遂有姓、名、字、號。近日好訓詁,得知“銓”可訓爲“衡”。故銓,權也。《說文》解權,“一曰反常”。司馬貞《史記索隱》曰:“權者,反常而合道。”子曰:“可與共學, 未可與適道;可與適道,未可與立;可與立,未可與權。”是可知“權”之善而難爲也。以此爲名,是以此爲志。古人有改名以明志。愚喜幸無需取另名,而愈惜父母所與焉。愚由此亦感訓詁之微妙,惟學者能發焉,進而賦萬物以文。
段注:稱,各本作衡。今正。
——段玉裁:《說文解字注》,頁707下。
古人有姓、氏、名、字。今人所有,姓名而已。愚氏,無從考。父母賜愚“銓”以爲名。愚怪此字之僻,母告曰只是爲了有個金部,望能賺多錢也。此字,今人少——或不用,而古書多用以謂“銓選”。用此字爲名,欲來日能當官乎?俗哉此名。遂自取雅號“無涯”。後查族譜,得知愚輩以“學”爲字。以當時研究顏子之故,又自取“學顏”爲字。愚遂有姓、名、字、號。近日好訓詁,得知“銓”可訓爲“衡”。故銓,權也。《說文》解權,“一曰反常”。司馬貞《史記索隱》曰:“權者,反常而合道。”子曰:“可與共學, 未可與適道;可與適道,未可與立;可與立,未可與權。”是可知“權”之善而難爲也。以此爲名,是以此爲志。古人有改名以明志。愚喜幸無需取另名,而愈惜父母所與焉。愚由此亦感訓詁之微妙,惟學者能發焉,進而賦萬物以文。
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
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
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
吾所願
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
此爲《論語》首篇首章。諸位莫以首兩句爲老生常談而等閒視之。三年求學而及此者,鮮矣。學者,貴能持之以恆,溫故而知新。是以學而時習之爲可說之事。玩樂之友多,講習之友少。故有同志於學之友到訪,互相點檢共勉,是爲可樂之事。或有學而不能得其樂。若不能說之樂之,則終有少欠。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未達說樂之境,則是未真知學也。又學在己,知不知在人,則人之不己知,何慍之有?
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諸位能以中興文化爲己任,則誠是吾所願也。
——無涯
此爲“給新生的悄悄話”。錄於此以自勉。
此爲《論語》首篇首章。諸位莫以首兩句爲老生常談而等閒視之。三年求學而及此者,鮮矣。學者,貴能持之以恆,溫故而知新。是以學而時習之爲可說之事。玩樂之友多,講習之友少。故有同志於學之友到訪,互相點檢共勉,是爲可樂之事。或有學而不能得其樂。若不能說之樂之,則終有少欠。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未達說樂之境,則是未真知學也。又學在己,知不知在人,則人之不己知,何慍之有?
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遠。諸位能以中興文化爲己任,則誠是吾所願也。
——無涯
此爲“給新生的悄悄話”。錄於此以自勉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