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可嘆者,領袖崇拜靡蓋社會,世人鮮不醉於其中,影響所及,先生亦不能免,故曾隨順大衆,參加批孔運動。外間對此不明而竟有疑之者,全不知其中情勢皆需身置此特殊時代特殊環境始可了解,豈可以常情而臆議之。
——陳來:《燕園問學記·馮友蘭先生小傳》,頁23。
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
中文有毒
陳:近日我在寫第二本關於應用文的書,教人如何作文。方法其實只有一個。讓我說一個例子:去年特首到元朗去,一個來自石崗菜園村的女士想向特首請願,給他一封信。那時特首正在“勝利牛丸”食麵,說請讓他先行用膳,然後才接收她的信。可是,特首用膳後便直接離去了,沒有接信,因爲他知道那名女士是來抗議菜園村收地事宜的。那名女士欲隨後追上,卻被保安人員攔截、跟著倒地。傳媒訪問她有何感想,女士衝口而出說了十個字:“咁嘅特首,簡直痛心疾首!”我想想,這句話的特色,是一句口語的四六駢文。
梁:哈哈,好厲害啊!
陳:如果用白話文來說,就是“如此特首,簡直痛心疾首!”或“如斯特首,簡直痛心疾首!”然後我想到,究竟這名女士的話是從何而生的呢?其實,從前的戲曲、南音、對聯、或者是通勝的千字文,全都是淺顯通俗的四六文。即使她不讀這些,聽聽舊時的流行曲如《鐵塔凌雲》,全都是四四或四六字的,很淺顯。當大家將這些入了腦,便能夠於說話中流露出來。可是當這些句子進入了學校,卻不讓你這樣寫,反會將它改成:“這樣的特首,真的令人痛心疾首了。”語文教學將中文原本最精練的口語與文言文的表達方式扼殺了。因此學生不知道中文可以切句、停頓;不知道中文沒有所謂的形式文法,只有作句的章法;中文也不像英文,沒有甚麼動詞變位,亦沒有第三身單數、無過去式、無時態。
——梁文道:《訪問·陳雲》,頁196~197。
陳:這個“法定語文事務部”也是令人把火,因爲在殖民地時代,它叫做“中文公事管理局”,這個名字十分謙虛,意指他們只管理公事上的中文。
回歸後改名爲“法定語文事務部”,嘩!你是翰林院嗎?即使是翰林院和皇帝也不可以制定法定語文,因爲語文是來自經史的,只有史官勉強可以出聲。但是,一個在公務員事務局之下的機構,憑甚麼?如果我掌權,第一件事就是要去拆它招牌。只是改了名就好像很巴閉。這就是一般搞政治抗爭和社會抗爭的人經常忽略的部分,其實它是一個很可怕的統治機器。
——《訪問》,頁200。
梁:哈哈,好厲害啊!
陳:如果用白話文來說,就是“如此特首,簡直痛心疾首!”或“如斯特首,簡直痛心疾首!”然後我想到,究竟這名女士的話是從何而生的呢?其實,從前的戲曲、南音、對聯、或者是通勝的千字文,全都是淺顯通俗的四六文。即使她不讀這些,聽聽舊時的流行曲如《鐵塔凌雲》,全都是四四或四六字的,很淺顯。當大家將這些入了腦,便能夠於說話中流露出來。可是當這些句子進入了學校,卻不讓你這樣寫,反會將它改成:“這樣的特首,真的令人痛心疾首了。”語文教學將中文原本最精練的口語與文言文的表達方式扼殺了。因此學生不知道中文可以切句、停頓;不知道中文沒有所謂的形式文法,只有作句的章法;中文也不像英文,沒有甚麼動詞變位,亦沒有第三身單數、無過去式、無時態。
——梁文道:《訪問·陳雲》,頁196~197。
陳:這個“法定語文事務部”也是令人把火,因爲在殖民地時代,它叫做“中文公事管理局”,這個名字十分謙虛,意指他們只管理公事上的中文。
回歸後改名爲“法定語文事務部”,嘩!你是翰林院嗎?即使是翰林院和皇帝也不可以制定法定語文,因爲語文是來自經史的,只有史官勉強可以出聲。但是,一個在公務員事務局之下的機構,憑甚麼?如果我掌權,第一件事就是要去拆它招牌。只是改了名就好像很巴閉。這就是一般搞政治抗爭和社會抗爭的人經常忽略的部分,其實它是一個很可怕的統治機器。
——《訪問》,頁200。
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
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
困局
王:爲甚麼做電視藝人?我想原因是我見到董啓章先生、駱以軍先生(知名臺灣作家),或者臺灣和香港許多中生代的作家的經歷。我不知道他們自己是否這樣認爲,但我覺得他們面臨一個困局,可能是環境給他的,或者是自己給自己,就是膠著狀態,很辛苦。而他們能夠做的,要不是放棄,要不就是繼續陷在困局中;我看不見任何人能夠突破。所以當我看見這困局,我很擔心如果我不嘗試走另一條路,即使我能夠寫得像他們一樣好,達到他們的境界,頂多是將自己的頭塞進膠袋裏,接著我還可以做甚麼?我在教寫作班的時候,好像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可能性或者一個夢想;但原來這條路到最後是一個膠袋,一個死胡同,那我是否還有信心向學生講這一套道理?我有很大疑惑。
——梁文道:《訪問·王貽興》,頁44。
梁:你曾經那麼愛看書,現在看書的時間這麼少,你滿意嗎?我想你一生看書最少的時間就是現在吧。
王:對,唯有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反正最近沒甚麼好書。
——《訪問》,頁54。
——梁文道:《訪問·王貽興》,頁44。
梁:你曾經那麼愛看書,現在看書的時間這麼少,你滿意嗎?我想你一生看書最少的時間就是現在吧。
王:對,唯有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反正最近沒甚麼好書。
——《訪問》,頁54。
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
光源
因此,請直接去讀聖奧古斯丁的語句,不要像我接近莎翁那樣,去讀A對B對C對聖奧古斯丁的想法。這樣兜圈子會多花許多時間;靈性生活方面的書籍卷帙浩繁,鋪天蓋地。別把時間花在微弱的反光上;直接去光源處尋找吧。
——艾內斯·艾斯華倫:《沉思課》,頁202。
——艾內斯·艾斯華倫:《沉思課》,頁202。
思想的力量
每看一次暴力節目,每讀一本暴力書籍,我們的心靈就會沉湎其中,這和目睹真實的暴力沒甚麼兩樣。更驚人的是,我們的主動購買這種暴力的,看過之後還在心靈中進行模擬。重複幾次之後,我們就會對暴力變得麻木。漸漸地,暴力會成爲解決沮喪、貧窮和不公的一種手段;我們甚至會爲它鼓掌叫好。
——艾內斯·艾斯華倫:《沉思課》,頁154。
——艾內斯·艾斯華倫:《沉思課》,頁154。
專一
有些學生會買一大袋子薯片,在房間裏邊學習邊吃:讀一兩句,吃一點;讀一兩句,再吃一點。由於課文中的邏輯被不時打斷,他們只是時不時地回頭重讀。他們在清空薯片袋上取得了長足進步,卻在掌握課文上進展甚微。
——[印度]艾内斯·艾斯華倫著,高天羽譯:《沉思課》,頁124。
另一方面,我曾在書店和閲覽室裏聽見音樂。這樣的場所應該徹底安靜。出於對所讀書籍的尊重,應該保持安靜;就算出於對音樂的尊重,也該保持安靜。這類場所使用背景音樂的初衷是使人放鬆。音樂或許是能使人放鬆,但閲讀時無此必要。
——《沉思課》,頁126。
學習時將自己完全交給書本,看電影時將精力完全集中在影片上;不要吃爆米花,也不要和人交談。
——《沉思課》,頁128。
——[印度]艾内斯·艾斯華倫著,高天羽譯:《沉思課》,頁124。
另一方面,我曾在書店和閲覽室裏聽見音樂。這樣的場所應該徹底安靜。出於對所讀書籍的尊重,應該保持安靜;就算出於對音樂的尊重,也該保持安靜。這類場所使用背景音樂的初衷是使人放鬆。音樂或許是能使人放鬆,但閲讀時無此必要。
——《沉思課》,頁126。
學習時將自己完全交給書本,看電影時將精力完全集中在影片上;不要吃爆米花,也不要和人交談。
——《沉思課》,頁128。
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
毋已
甲本:其至(誡)也,胃(謂)天毋已清將恐【裂】,胃(胃)地毋【已寧】將恐【發】,胃(謂)神毋已霝(靈)【將】恐歇,胃(謂)浴(谷)毋已盈將恐竭,胃(謂)侯王毋已貴【以高將恐蹶】。
——高明:《帛書老子校注·第三十九章》,頁11。
“毋已”,今本皆作“無以”。河上公本雖以作“無以”,然其注則符“毋已”義。李零本作“毋以”,即不從甲乙本又舍今本,不知其故。“無”、“毋”,古人常混用之。高明謂關鍵字在“已”、“以”。已,止也。一字之差,經義全非。以天爲例,若作“無以”,則是承上文“天得一以清”,不清恐將裂。若作“毋已”,天故得一以清,惟物極必反,清無已則恐將裂。
此二義似都解得通。愚非老子之徒,不得辨孰爲老子本義。
——高明:《帛書老子校注·第三十九章》,頁11。
“毋已”,今本皆作“無以”。河上公本雖以作“無以”,然其注則符“毋已”義。李零本作“毋以”,即不從甲乙本又舍今本,不知其故。“無”、“毋”,古人常混用之。高明謂關鍵字在“已”、“以”。已,止也。一字之差,經義全非。以天爲例,若作“無以”,則是承上文“天得一以清”,不清恐將裂。若作“毋已”,天故得一以清,惟物極必反,清無已則恐將裂。
此二義似都解得通。愚非老子之徒,不得辨孰爲老子本義。
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
無爲而無以爲
甲本:上德無【爲而】無以爲也。
——高明:《帛書老子校注·第三十八章》,頁2。
乙本:無爲而無以爲。
王本:【無爲而無不爲。】
——高明:《帛書老子校注·第四十八章》,頁54。
第三十八章,“無爲而無以爲”,甲、乙、王本無分歧,嚴本作“無爲而無不爲”,高明認爲是據《韓非子》改。第四十八章,諸本多作或幾於“無爲而無不爲”之義,獨嚴本作“無爲而無以爲”。高明據嚴本補之,謂作“無為而無不爲”則上下語義相爲違背。第三十八章,李零贊同高明。惟第四十八章據郭店楚簡本,仍作“無爲而無不爲”。
愚惑:皆嚴本,高明何以於第三十八章非之,於第四十八章從之?從語義觀之,皆“無爲而無以爲”,也無須費神解之。然嚴本自相矛盾。究竟是有矛盾,抑或無矛盾?李零則第三十八章作“無爲而無以爲”,第四十八章作“無爲而無不爲”,正與嚴本相反。李零認爲這兩句看似矛盾,其實不矛盾。然而究竟如何不矛盾,又不見其說。
李零之說,見《人往低處走》,頁128-130。
——高明:《帛書老子校注·第三十八章》,頁2。
乙本:無爲而無以爲。
王本:【無爲而無不爲。】
——高明:《帛書老子校注·第四十八章》,頁54。
第三十八章,“無爲而無以爲”,甲、乙、王本無分歧,嚴本作“無爲而無不爲”,高明認爲是據《韓非子》改。第四十八章,諸本多作或幾於“無爲而無不爲”之義,獨嚴本作“無爲而無以爲”。高明據嚴本補之,謂作“無為而無不爲”則上下語義相爲違背。第三十八章,李零贊同高明。惟第四十八章據郭店楚簡本,仍作“無爲而無不爲”。
愚惑:皆嚴本,高明何以於第三十八章非之,於第四十八章從之?從語義觀之,皆“無爲而無以爲”,也無須費神解之。然嚴本自相矛盾。究竟是有矛盾,抑或無矛盾?李零則第三十八章作“無爲而無以爲”,第四十八章作“無爲而無不爲”,正與嚴本相反。李零認爲這兩句看似矛盾,其實不矛盾。然而究竟如何不矛盾,又不見其說。
李零之說,見《人往低處走》,頁128-130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