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

讀《黃生借書說》

自从来到金宝拉曼大学读书,一直苦于没有一个专卖中文系书的书店。没有书,只能整天在图书馆争书。争到书了就拼命renew。终不得不还了就揣之而惜惜焉。因此,我讨厌自己没有书而整天借书,尤其是借别人的书。借别人的书就要看他人的脸色,总是不那么滋味。这或是我脸皮太薄的关系吧…所以,比起借书,我更愿意去买书。今年,漫延书坊终于开在我宿舍对面。托方老师的福,有机会参加一个师徒逛书游。这两个天上掉下的馅饼,实在令我雀跃万分。但与此同时,我的零用钱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。我不得不去正视这个问题。我本是穷人。我不能、也不敢、更不想把那一丁点的“家财”给败掉了。

犹记得上个学期,在元明清课读了《黄生借书说》。那时候读这篇文章,并没有深刻的体会。当时,我就是个没有书的人。所“幸”的是,我在这里并没有认识什么学长学姐,所以没有机会去向人借书。想要借书,就去跟机械式的图书馆借书,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。今天,我读这篇文章,角色已经转换成藏书者了。现在拥有的那部《余英时文集》可谓是“镇架之宝”了。而我正是为吾所有,必高束焉,庋藏焉,曰:“姑俟异日观”云尔。呜呼!哀哉!不料今竟会落此地步!藏书能得学问乎?不能也。既私淑子,焉能不学子之好学,并持之以恒?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。进,吾往也。

知道了幸和不幸,读书才会更加用心。知道了痛,才会更加珍惜。《余英时文集》之所以能成为“镇架之宝”,除了是因为其自身价值之外,另外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其价钱了吧…这部文集我花了三百零吉。我并不是后悔买了这部文集。相反地,我愿意去承受这种痛,用这样方式让自己更重视这些书的价值,更重视每一分钱的流动。现今太多人没有受过这些痛,他们也不愿意去受这些痛。他们一直觊觎他人的好处,然后虎视眈眈,然后去“分享”。既然你说这是现实,我又还能说些什么呢?

把书借给人,是一个大学问,也是一个大考验。从前我试过把书借给人,结果还回来的书多了一些瑕疵。还有一次,一去不复返。这样的经历实在是惨痛,更成了一种阴影,使我不再是那么愿意把书借给人。最近把书借出去,虽然短短的一两个小时,可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慌得很。这是不关信任的问题,而是与书之间已建立了感情。尤其是自己未翻过的书被借去,感觉更不是滋味了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我既不喜欢借书给别人,更不喜欢跟别人借书。因为,书债如情债,永远还不了。

案:原著於2009年2月10日

2 則留言:

  1. 我非常認同你的看法。每次把借書出去時,都非常擔心。並不是說不想借而是不捨得借。每次把書還回來時,看到自己讀本縂覺得非常心疼,感覺我的書已經變“滄桑”了,跟以前不一樣了。或許他們心中會埋怨,怎麽借你一本書都要斤斤計較。你能明白嗎?我承受著買書的痛(雖然蠻貴,可是還是願意把錢花在書本上)、承受著把書借給你的痛,還要承受書本變“滄桑”的痛。這些痛你能理解嗎?難道你只是爲了自己得到利益,而把你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嗎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看看圖書館裏的書就能明白被借的書命運有多坎坷了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