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

豈止是不通情達理?

我們論及那時的事跡,決不能脫離當時絕大多數人共享的“覺悟”水平。回想三十年前,“毛主席的指示”“組織上的決定”,這些字在人們心中的分量,哪裡是今天三四十歲以下的青年所能想像。批林批孔是毛主席發動的,以當時絕大多數人的思想來說,只有跟緊的心情,哪有懷疑的餘地,在北京高校這樣正統的地方尤其是如此。那個時代的人,即使有想不通之處,也多認爲是自己未能理解主席的高瞻、中央的遠矚,或主流枝節不同,而盡量使自己努力理解而已。更何況這些世事少知、書生氣十足的老教授呢。

……

試想,這些老教授遠離上層內幕,對社會對政治的了解與我們普通人並無兩樣,他們能了解甚麼,看清甚麼?而他們受到如許的侮辱和折磨,浪費了他們最富創造力的學術生命期,以至造成對其個人和中國學術的不可彌補的損失,這倒不見有人爲之不平和痛惜,卻有人就其當年服從組織決定和需要所作的歷史典故的事,屢加責疑,這豈止是不通情達理?

——陳來:《燕園問學記·史家本色是書生》,頁161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